- · 《现代教育技术》期刊栏[04/29]
- · 《现代教育技术》数据库[04/29]
- · 《现代教育技术》投稿方[04/29]
- · 现代教育技术版面费是多[04/29]
“技术性失业”背景下,职业教育该如何变革?(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与学习相关的电脑软件与手机应用程序 ,如记忆类软件SuperMemo、语言学习类软件多邻国 (Duolingo) 、抽卡背单词的软件Quizlet等等。这些学习类软件
(1)与学习相关的电脑软件与手机应用程序,如记忆类软件SuperMemo、语言学习类软件多邻国(Duolingo)、抽卡背单词的软件Quizlet等等。这些学习类软件一般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这些学习类软件进行突击考试、穿插教学、个性化反馈等,有效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法。
[8] Graeber, D. (2015) The Utopia of Rules: On Technology, Stupidity, and the Secret Joys of Bureaucracy, Brooklyn: Melville House.
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第二波浪潮开始,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从窄人工智能逐渐往通用型人工智能方向发展。由于通用型人工智能具有与人类智能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许多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在未来,难道人工智能会在所有领域都远远超越人类吗?
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例如,Trajtenberg在论文中[5]就提出,人工智能和高级机器人带来的创造效应在近期可能与其替代效应持平,因为自动化会提升业务量,并创造新类型的岗位,最终吸收大量的劳动者,并对自动化所替代的岗位产生补偿效应。此外,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人类劳动者和自动化机器间不一定是竞争关系;人机合作也可能是未来的主要就业形式。宇宙学家Tegmark[6]更畅想了一个人类劳动者与人工智能“人机合一”的未来:在未来的一种版本中,人类首先会和通用型人工智能合作并相互提升对方的能力;其次,人类会逐渐升级成为改造人(Cyborg),并且可以将自身的智能上传到新的硬件上,人与机器的界限日渐模糊。到那时,也就不存在“机器是否会替代人类”这个问题了。
(3)各种类型的人工智能。和慕课平台相似,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课堂中的应用也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当前,人工智能在赋能个性化教学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例如,智能辅导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ITS)就是当前已经投入教学实践的人工智能之一。当代智能辅导系统可以模拟人脑运行,因此可以在探测学生学习进程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认知模型进行模拟,并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辅导策略。此外,其他类型的人工智能,例如聊天机器人等,也可以有效运用在课堂的考试、提问环节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应用在教学领域的人工智能仍旧还是单一领域的窄人工智能,因此人工智能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教师。
Bonvillian和Sarma认为,当前职业学校里“一体通用”(为所有学生提供同一套课程大纲和相应课程内容)的传统线下教学方法早已过时。符合技术革命潮流发展的职业教育课堂(包括职业院校、企业等等)除了要摒弃传统线下课堂的特征之外,也要将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科技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这也就是阿西莫格鲁和雷斯特雷珀所提到的“用技术重建生产流程”的理念:不是和技术革命作斗争,而是利用新技术为重振劳动力需求服务。
在昂格尔看来,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技术进步需要以“促进人的想象力”作为标准,也需要变革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因为职业教育是帮助技能劳动者提高长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的有效手段。
[11] Bonvillian, W. B. & Sarma, S. E. (2021) Workforce Education: A New Roadmap,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0] Unger, R. M. (2019) The Knowledge Economy, London: Verso.
例如,阿西莫格鲁和雷斯特雷珀(Acemoglu and Restrepo)[3]通过研究1990年至2007年间美国 19个行业的数据,就发现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引进造成了制造业等多个行业的就业率下降,以及以蓝领工人为代表的多个岗位被替代;在这17年间,美国失去的工作岗位在36万个以上。虽然自动化也会通过创造新任务衍生新的就业机会,但这样的补偿效应是十分有限的(也即,仅仅在引进机器人能节省50%以上成本的情况下)。与阿西莫格鲁和雷斯特雷珀相似,牛津大学的Frey和Osborne[4]也在考察美国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在他们所研究的702种岗位类别中,有47%具有较高的被计算机替代的风险。
三、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法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并对人类工作岗位产生威胁的新环境下,职业教育的目的不能再停留在“获取完成重复工作的最基本技能”,而是应追求“终身学习”,确保人类劳动者能够应对能力越来越强的机器所带来的未知的新挑战。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技术》 网址: http://www.xdjyjszz.cn/zonghexinwen/2022/0607/813.html